二级物流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物流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物流科学的产生 理解
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的交换行为时就存在物流活动;当流通费用在商品总销售价格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影响了商品竞争力时,为降低流通费用,20世纪50年代,物流科学开始形成;物流科学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才产生的。现代物流科学融合了许多相邻学科,如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二、物流科学的发展过程,互联网时代的物流特点 重点掌握
(一)物流科学的发展过程
1、以“P.D”命名物流科学的时代(P.D是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简称),60年代由日本翻译成物流;2、80年代中期后,以“logistics”命名的物流科学;3、供应链管理时代。
(二)互联网时代物流的特点
1、经营全球化;2、系统网络化;3、供应链的简约化;4、企业规模化;5、服务一体化;
三、物流科学的性质 掌握
(一)物流学综合性交叉学科;(二)物流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三)物流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
第三节:我国的物流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般了解
一、我国的物流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流(1949-1977);(二)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1978-1992);(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物流(1993-1998);(四)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物流(1999至今)
二、我国物流发展现状
(一)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
(二)全社会货物运输量持续增加;
(三)第三方物流服务方兴未艾;
(四)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
(五)北京奥运会为物流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六)政府部门对现代物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物流在国家经济规划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第三节: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一、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物流成本日常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 掌握
(一)物流成本管理系统有三个层次:
1、物流成本核算层,主要工作包括: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内容、对物流总成本按一定标准进行分配与归集核算、明确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
2、物流成本管理层,是指在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成本管理与管理会计方法来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3、物流成本效益评估层,是指在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再进行物流系统对企业收益贡献程度的评价,并进行物流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估。
(二)物流成本日常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
二、物流成本的综合管理与控制 理解
就是要将物流成本管理系统与日常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断优化的物流系统的循环。通过一次次循环、计算、评价,使整个物流系统再不断地优化,最终找出其总成本最低的最佳方案。
第四节:物流成本的内容及其核算
一、流通企业和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 理解
(一)商品流通企业物流成本由人工费用、营运费用、财务费用和其他费用构成;
(二)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一般包括:1、人工费用;2、材料采购费用;3、产品销售过程的物流费用;4、仓储保管费;5、设备和仓库的折旧费、维修费、保管费等;6、营运费用;7、财务费用;8、回收废品发生的物流成本等。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目的、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 掌握
(一)物流成本的核算目的:是要促进企业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效益。具体见P112-113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对象:1、某种物流功能;2、某一物流部门;3、某一服务客户;4、某一产品;5、企业生产的某一过程;6、某一物流成本项目;7、某一地区;8、某一物流设备和工具;9、企业全部物流活动。
(三)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1、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是要通过凭证、帐户、报表的完整体系,对物流耕费予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的计算方法。可分为三种具体形式: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计算、物流成本二级账户(或辅助账户)核算形式;
2、统计方法的物流成本核算,是指在不影响当前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有关物流业务的原始凭证和单据进行再次的归类整理,对现行成本核算资料进行解剖分析,从中抽出物流成本的部分,然后再按物流管理的要求对上述费用按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对象进行重新归类、分配、汇总,加工成物流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
第五节:物流作业成本分析
一、物流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优点 掌握
概念:又称为ABC成本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
优点:能反映物流作业的变化而计算其物流成本,清楚分析物流成本的构成。
二、物流作业的定义与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实施 理解
物流作业的定义:在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物流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和分解的情况下,把企业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划分为一定数量的作业。如采购作业、销售订单处理、拣货作业、补货作业、配送作业、退货作业等。
第二章 物流系统及其构成
第一节:物流系统概述
一、系统与系统工程 理解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区别或相互作用的单元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某一功能的综合体。
系统的特点:具有可以判断目标性能好坏的标准;为了完成同一目标可以有几种不同方案;有可能应用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或模拟模型进行分析验证;系统要具有独立性。
系统工程: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跨学科的考虑问题,运用工程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各种关系问题。
二、物流系统概念、功能及其物流系统中存在的制约关系 掌握
(一)物流系统概念:是由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组成的,这些环节也称为物流的子系统。
(二)物流系统功能:以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实现其空间和时间的经济效益,使物流成本最低,物流服务效果最佳。
(三)物流系统存在的制约关系
1、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间的制约关系;
2、构成物流服务子系统功能之间的约束关系;
3、构成物流成本的各个环节费用之间的关系;
4、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所耗费用的关系
三、物流系统模式,物流系统设计要素 掌握
(一)物流系统模式
输入 系统转换 输出
1 原材料设备 1 物流设施设备 1 产品位置转移
2 劳动力 2 物流业务活动 2 各种劳务
环境 3 能源 3 信息处理 3 能源 环境
4 资金 4 管理工作等 4 信息
5 信息等 5 好的服务
(二)物流系统设计要素――P、Q、R、S、T、C
1、所研究商品(products)的种类、品目;2、商品的数量(quantity); 3、商品的流向(route); 4、服务(service)水平; 5、时间(time);6、物流成本(cost)。
四、物流系统化的目标 重点掌握
(一)服务性;(二)快捷性;(三)有效的利用面积和空间;(四)规模适当化;(五)库存控制。简称5S。
第二节:物流系统的构成
一、运输方式及特点,运输合理化的途径;仓库的功能,仓储合理化 掌握
(一)运输方式及特点
1、铁路运输:陆地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按时刻表运行、可重载高速运行、运输单位大(从而降低运费及劳务费),缺乏机动性、常需转运(增加搬运次数);经济里程在200-300公里以上。
2、公路运输:最普及的运输方式。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性、可实现门对门直达运输、包装可简化、货物损伤丢失和误送可能性小,无法大批量输送、动力费和劳务费较高、易发事故、污染环境(长距离输送中缺点较显著);
3、水路运输:大批量和远距离运输价格便宜、可运超大型和超重物、不受道路限制,速度慢、易受天气影响、建港费用高;经济里程在200-300公里以上。
4、航空运输:速度快,费用高;
5、管道运输:维修费和运输成本低、不/少占地、安全,在输送地点和对象方面有局限。
(二)运输合理化的途径:1、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2、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3、提高运行效率;4、推进共同运输;5、采用各种现代运输方式。
(三)仓库的功能:1、储存和保管;2、调节供需;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4、配送和流通加工。
(四)仓储合理化
1、实行ABC管理;即把物品分为三类:如占总数10%左右的高价值的货物定为A类;占总数70%左右的低价值物品定为C类;A、C之间的20%则为B类。A类物品应在不发生缺货条件下尽可能减少库存,实行小批量订货,每月盘点;C类则可制定安全库存水平,进行一般管理,订货批量大,年终盘点;B类则半年盘点。
2、科学的库存管理控制,满足三方面要求:降低采购费和购入价等综合成本。减少流动资金、降低盘点资产。提高服务水平、防止缺货;
3、应用预测技术:销售额和出库量的估计等需要正确的预测,这是库存管理的关键。
二、装卸搬运的概念、意义及其作业构成 理解
(一)装卸搬运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品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包括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堆垛、入库、出库等活动。
(二)装卸搬运的意义:1、在物流活动转换中起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2、在物流成本中占有重要地位;3、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关键。
(三)装卸搬运作业构成:1、堆放拆垛作业;2、配货作业;3、搬送、移送作业。
三、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化的原则;包装合理化 理解
(一)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化的原则:省力化原则、消除无效搬运、提高搬运活性、合理利用机械、连续化原则、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集装单元化原则、人性化原则、提高综合效果。
(二)包装合理化:轻薄化、单纯化、符合集装单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机械化与自动化、注意与其他环节的配合、有利于环保。
相关文章:
物流师报名考试(《现代物流概论》部分)http://www.lvmae.com/news/hangye/1522.html